氢能,作为未来能源变革的关键力量,正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这里是由HEIE国际氢能展组委会推出的旗舰栏目——《 “氢”动向·产业前沿速递》,聚焦氢能产业技术突破、企业战略布局及市场动态,为从业者速递前沿资讯,解码 “氢” 经济时代的增长密码。
本期《“氢”动向》聚焦氢能源汽车:当丰田氢能源部门总裁山形充正作出 “中国氢能源车是世界最先进”的评价,全球目光再度聚焦中国氢能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崛起。从商用车领域的规模化落地到技术链的自主突破,当前中国氢能源汽车正以“政策 + 市场”双轮驱动大步向前
众所周知,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氢能源汽车正以“长续航、零排放”的硬核实力突破电动化局限,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关键落子。
近期,丰田氢能源部门总裁山形充正的一席论断引发行业关注:“中国在氢燃料卡车领域已是世界最先进,若不加速投资,全球供应链主导权或将易主。”这一评价不仅是对中国氢能源车的认可,更为全球氢能源车市场格局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丰田高管:中国氢能源车世界最先进
据金融时报、凤凰网科技、金融界、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5月5日报道,山形充正在最新的发言中指出,“如果其他国家不加大对氢能源技术的投资,中国企业将迅速主导供应链和出口市场。”
在山形充正看来,中国在氢能源卡车的基础设施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不仅将氢能源价格大幅度降低,并且并迅速建设了加氢站。他举例,在中国,氢气价格约为每公斤500—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25—51元);而在日本则约为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0元)。
由于氢燃料电池通过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力,反应后仅排放水蒸气。这也让氢能源被视为长途运输的理想选择——相比起使用锂电池,氢能源卡车更轻,也不用频繁充电。目前,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大部分氢燃料商用车的市场份额。
“中国政府鼓励、推动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所有相关方同步推进,是降低氢气成本的关键。”山形充正还提到,“中国在氢能卡车领域是全球最先进的。”
(图片来源:网络)
公开资料显示,丰田在氢能源汽车领域已探索多年。最早在1992 年,丰田就开始对氢能源汽车动力进行探索。到了1996 年,丰田推出第一辆搭载氢燃料电池的原型车,该车基于丰田RAV4改装而成,可输出40kW的功率。
在2014年,丰田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的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Mirai,该车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电堆可以可靠地将氢转化为电能,为乘用车提供动力,加氢3分钟、续航可达600 公里。此后,丰田不断扩大 Mirai 的生产规模,至2025 年5月其累计销量已达 2.8万辆。
目前,丰田在氢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已呈现多元化特征。今年,丰田将批量生产氢燃料电池版 Hilux 皮卡;该车基于 Mirai 技术平台,续航超 600 公里,瞄准全球皮卡市场对耐用性和环保性能的双重需求。
此外,丰田还积极拓展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机场用于牵引货物的 FC 拖车、FC 叉车以及医院备用发电机等多种应用场景。
从商用车到全场景,氢能源汽车崛起
山形充正对中国氢能源车的最新论断,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行业内激起层层涟漪。这不仅彰显出中国氢能源车的瞩目成就,更折射出其背后独特的优势技术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格局。
近年来,中国氢能源产业在 “政策 + 市场” 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
政策层面,2024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已为氢能源车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氢能车保有量要达到100万辆,加氢站数量超过 5000 座,这样的目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在财政补贴政策方面,当前的政策方向已从“购车端”向“加氢站建设”倾斜,单站最高奖励可达500万元。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难题,也推动了氢能源车基础设施的完善布局。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优势,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广东、河北等地率先开辟 “氢能货运专线”,为使用氢能重卡的企业提供运营补贴。这一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氢能源车在物流运输领域的经济性和竞争力,加速了其在商用车领域的推广应用。
而山西、内蒙古等煤炭大省,则积极探索 “绿氢” 替代煤制氢的新路径,以推动化工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减少传统煤制氢过程中的高碳排放,还为氢能源在化工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局面。
技术突破方面,中国氢能源车领域捷报频传,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创新,部分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已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以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为例,其功率密度不断攀升;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氢燃料电池能够输出更多的电能,从而为车辆提供更强的动力性能和更长的续航里程。
就市场格局而言,当前中国氢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 “商用车主导,乘用车蓄势” 的特点。在商用车领域,氢能源车已崭露头角,取得显著的市场成果。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销量已达7069辆,这一数字已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销量总和;其中,氢能源重卡表现尤为突出,销量占比超过 60%,总销量已达 2.3 万辆,同比增长高达 120%。
而在乘用车领域,虽然目前氢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尚不足1%,但市场巨大潜力,未来发展可期。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长安深蓝、长城沙龙等汽车品牌已率先发布氢燃料电池SUV,展现了氢能源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广阔前景。
这些企业更是立下目标,计划在2026年将氢燃料电池 SUV 的成本降至 20 万元以下。这一价格区间将使氢能源车在乘用车市场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有望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从而推动氢能源乘用车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市场。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氢能源车产业已构建起 “制 - 储 - 运 - 用” 一体化的全链条优势。各个环节紧密协同、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性能,推动氢能源车产业的持续进步。
展望未来,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仍将是中国氢能源车产业破局的关键所在。对于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抓住当前的窗口期,深化本土化创新,积极布局全场景应用,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声明:
· 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保持信息完整性。
· 本文内有的信息、图片或素材,如无意中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本文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