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展会新闻

“氢”观察|西安构建“光伏+氢能”绿色能源生态!四条重磅政策来啦

时间:2025-05-21 17:23 来源:HEIE组委会 点击:
 

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西安市支持光伏产业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于5月15日正式印发。

《方案》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将氢能产业纳入光伏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既强化了光伏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氢能行业提供了技术突破、装备制造和场景应用的支持,形成“光氢协同”的产业生态。

 

 

四条政策与氢能相关

 

梳理后可发现《西安市支持光伏产业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与氢能行业直接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图片来源:《西安市支持光伏产业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7年)》)

 

⒈推动光伏制氢装备发展

《方案》明确提出“紧抓光伏发电制氢市场需求,鼓励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制氢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光伏制氢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这一政策直接将光伏产业链与氢能装备制造结合,通过产业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推动光伏制氢装备的本地化生产和应用。

 

⒉支持氢能核心技术攻关

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部分,《方案》要求氢能企业围绕高性能阴离子交换膜材料、自支撑活性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同时,鼓励光伏、氢能、储能企业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对主导制定标准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⒊探索光伏制氢储氢加氢站建设

在“推进光伏综合能源示范”任务中,《方案》提出“在氢燃料电池重卡短倒运输场景探索建设一批光伏制氢储氢加氢站”。

这一举措将光伏发电与氢能储存、运输、应用环节结合,形成“光-氢-储-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系统,为氢能在交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⒋氢能装备制造企业专项奖励

《方案》对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的新建项目、技改项目及贷款给予明确资金支持:

⑴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含)以上的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按投资额10%给予最高6000万元奖励;1亿-5亿元项目按15%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励。

⑵技改项目:设备投资额10亿元(含)以上的氢能装备制造技改项目,按设备投资额8%给予最高1.5亿元奖励;1亿-10亿元项目按10%给予最高6000万元奖励。

⑶贷款贴息:对营业收入正增长的氢能装备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贷款额1亿元(含)以上的按LPR的50%给予最高1000万元贴息。

 

(图片来源:《西安市支持光伏产业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7年)》)

整体而言,《方案》体现了当下西安构筑“光伏+氢能”绿色能源生态的基本路径:

⒈技术融合:通过光伏制氢装备发展,实现“绿电”向“绿氢”的转化,推动氢能产业低碳化。

⒉产业链协同:强化光伏与氢能企业合作,形成“制氢-储运-应用”闭环,降低氢能成本。

⒊场景拓展:以“光伏+氢能”示范项目为抓手,探索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商业化路径。

通过技术融合、产业链协同、场景拓展等多维度协同,西安将光伏产业链延伸至氢能领域,形成“光伏+氢能”的绿色能源生态,助力西安市构建零碳产业体系。

 

 

西安构建绿色能源生态

 

事实上,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北地区工业重镇,西安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 “双碳” 目标下的能源转型需求,西安已将氢能产业视为培育新动能、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西安市通过顶层设计规划、专项政策扶持、技术攻关突破和场景示范应用,已在氢能领域形成了 “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 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⒈政策先行: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西安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始于2020年,通过近三年密集出台的专项政策,逐步明确了 “技术研发 — 装备制造 — 示范应用 — 生态构建” 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政策闭环。

最早在2020 年9月,西安发布《西安市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这是西北地区首个省级层面的氢能专项政策,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初步形成氢能产业体系,燃料电池车辆示范规模达到 5000 辆以上” 的目标。方案聚焦 “制储输用” 四大环节,提出支持氢能装备制造、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建设加氢站网络等 12 项重点任务,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

2022 年是西安氢能政策的 “落地深化年”。《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 年)》出台,首次提出 “打造‘一核两带三基地’的空间布局”(“一核” 即西安高新区氢能核心研发区,“两带” 即沿渭河、泾河的装备制造带,“三基地” 即制氢、储运、应用示范基地),并设定 “到 2025 年氢能产业产值突破 100 亿元,2035 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的目标。规划特别强调 “绿氢” 发展路径,提出 “依托光伏、风电资源优势,推进‘光伏 + 制氢’一体化项目,2025 年绿氢产能达到 1 万吨 / 年”。

2024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 年)》中还将燃料电池汽车列为 “双轮驱动”(纯电动 + 氢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 “到 2030 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 5 万辆,建成加氢站 100 座以上”,并规划在高陵区、鄠邑区建设氢能重卡示范园区,在西咸新区建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基地。

 

⒉成果斐然:氢能产业生态初具规模

在政策持续赋能下,西安氢能产业从技术研发到装备制造,从示范应用到生态构建,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⑴技术研发:核心环节实现自主突破

西安拥有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西安分院等 10 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氢能领域形成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工程化” 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例如,在燃料电池领域:西安交大研发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达 4.0kW/L,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丰田 Mirai 电堆功率密度 4.4kW/L),相关技术已在陕汽控股的重卡车型上应用;陕西科技大学开发的高性能双极板,使燃料电池寿命提升至 1.5 万小时,满足商用车长周期运营需求。

⑵产业集群:“装备制造 + 场景应用” 双轮驱动

西安已形成以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为核心的氢能装备制造集聚区,聚集企业超 50 家,涵盖制氢、储运、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全产业链。

以制氢装备为例,目前隆基绿能、陕鼓动力、中船重工710所等企业形成碱性电解槽、PEM 电解槽、压缩机等产品矩阵,2023 年产能达 5GW,占全国15%市场份额,其中隆基绿能碱性电解槽全球出货量前三。

⑶创新生态:资本助力与人才集聚双轮驱动

西安设立20亿元氢能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2023 年以来,派瑞新能源、氢易动力等企业累计获得股权融资超 15 亿元。同时,依托 “秦创原” 创新驱动平台,建成氢能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5 个、院士工作站 3 个,累计引进氢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 20 余个,形成 “高校研发 — 平台转化 — 企业应用” 的创新闭环。

未来,西安氢能产业的突破点在于进一步打通 “绿电 — 绿氢 — 绿用” 链条,推动光伏、风电与制氢、储能的深度耦合,探索氢能在建筑、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成本下降、政策红利释放和市场规模扩大,西安氢能产业有望在2025年实现“产值破百亿、装备占全国、示范成标杆”的目标,成为引领西北地区能源转型的 “氢能新极”。

 

声明:

· 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保持信息完整性。

· 本文内有的信息、图片或素材,如无意中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本文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