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5.09-5.16),全球氢能产业迎来政策与技术双重突破,国内外多地密集发布支持政策,企业加速推进绿氢项目及关键设备研发,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商业化迈进。
政策文件
⒈北京昌平区公示氢能资金支持企业名单
5月12日,昌平区经信局公布2024年度氢能产业资金支持项目拟兑现名单,21家企业入选。政策覆盖技术研发、装备推广、加氢站运营等环节,例如对年研发投入超1000万元的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氢能车辆运营按里程每万公里补贴0.2万-0.5万元。
⒉福州发布工业碳达峰方案: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迎发展良机
5月12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福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在氢能方面,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氢能装备产业,依托福清港口 - 工业区氢能示范圈,推进氢能装备 “全链条” 高端化制造。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探索绿电直供,支持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构建零碳化能源供应体系,推动氢能等多能互补。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如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到 2025 年、203 0分别实现重点行业产能能效提升、低碳技术突破。同时,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等在交通领域应用。
⒊嘉兴港区发布氢能产业新政,最高补助2000万元
5月13日,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对氢能装备制造、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等全链条提供资金支持。其中,制造业项目设备投资最高可获2000万元补助,加氢站运营按氢气销量给予6元/公斤补贴,氢能船舶单艘最高补助400万元。
⒋德国海上氢能战略升级
5月15日,由德国电力和水力发电协会(BDEW)等 14 家行业协会组成的联盟发布《氢能八大倡议》,呼吁将海上电解制氢全面纳入德国海上风电扩张框架。该倡议要求立即修改《海上风能法》,在专属经济区第4区和第5区划定氢能生产区域,并建立监管框架支持海上氢能枢纽发展。这一政策调整旨在弥补现有规划中对海上绿氢潜力的忽视,通过 “风电 + 电解” 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预计到 2030 年可减少工业领域碳排放超1200万吨。
企业动态与项目进展
⒈重磅突破!蓝昆氢能在全国首创零储能离网制氢
5月11日,山东蓝昆氢能在日照成功运行全国首个零储能离网制氢系统,其方形常压电解槽实现2%-120% 宽幅负载运行,无需储能设备即可直接消纳波动绿电,氢气纯度达 99.9%,运维成本降低40%。
⒉绿氢燎原西北!俊瑞集团与凉州区携手点燃 “双碳” 新引擎
5月12日,俊瑞绿氢能源与甘肃武威凉州区签署新能源规模化制绿氢项目,规划年产万吨级绿氢,配套“风光发电-绿电制氢-储运应用”闭环体系。该项目创新采用西北地区风光资源直供电解制氢,较传统模式降本30%,预计年减碳30万吨,为“双碳”战略提供可复制的“绿电-绿氢-绿经济”路径。
⒊东德氢能压缩机交付内蒙古鄂尔多斯,油氢合建站再添"中国芯"
5月13日,烟台东德氢能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隔膜压缩机组正式启程发往内蒙古鄂尔多斯。该机组的交付,将为鄂尔多斯到神木矿区运煤线路上的油氢合建站提供稳定、高效的氢气压缩解决方案,推动当地传统煤矿业务向绿色能源领域转型,为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⒋中核科右前旗风储制氢制氨项目招标
5月14日,中核科右前旗风储制氢制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制氢部分 PMC 服务招标公告。该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东部,为并网型示范项目,规划总容量风电 50 万 kW,年发电量 16.9 亿 kWh,配套 50MW/100MWh 磷酸铁锂储能设备。同时,在兴安盟工业园区建设大规模风电制氢系统,制氢规模 56000Nm³/h,储气规模 37.4t。
声明:
· 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保持信息完整性。
· 本文内有的信息、图片或素材,如无意中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本文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